
金獅獎名導自揭童年傷痛《當愛不見了》挺進奧斯卡
榮獲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《當愛不見了》(Loveless),片中一幕因被美國索尼剪入預告而引發話題,那是一個小孩偷聽到父母爭吵離婚、躲在門後痛哭卻不敢出聲的畫面,令全球觀眾為之心碎,卻原來是該片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(Andrey Zvyagintsev)自己童年的真實遭遇,連紐約【村聲】雜誌都感嘆「揪心前所未見」。該片去年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獎,今年更雙雙提名奧斯卡及金球獎最佳外語片。
這部橫掃全球數十項大獎的感人電影,藉嚴冬反映了當前家庭功能失溫的冰凍三尺現象,卻也展現了社會組織給予的溫暖力量,親情酷冷與人情溫暖交織,十分發人深省。該片對失職父母的抨擊力道驚人,也使孩子無辜的處境更加惹人憐惜。一場孩子躲在門後無聲痛哭的戲真誠而動人,深深觸動觀眾的心,國際影評奉上滿分高評,法國【正片】雜誌(Positif)更形容是「一記人性的震撼彈」。
這位金獅獎名導薩金塞夫,5歲時父母離異,他跟母親同住後,從此再也沒見過父親一面。即使父親在他的成長中缺席,他依然對人生寄予厚望,為不讓電影《當愛不見了》太過絕望,他還安排上百位義搜人員協尋孩子的橋段,期望社會的正向善良,能為成長在破碎家庭的孩子帶來希望。薩金塞夫曾以首部電影《歸鄉》勇奪威尼斯金獅獎。2014年更以《纏繞之蛇》榮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。《當愛不見了》讓他二度問鼎奧斯卡金像獎。
電影簡介

他們希望找到兒子,卻也擔心他真的被找了回來…

勇奪坎城評審團獎《當愛不見了》薩金塞夫一刀劃開真實
生於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的安德烈薩金塞夫(Andrey Zvyagintsev),於1990年畢業於俄羅斯戲劇學院(GITIS)表演系,師從俄羅斯著名演員伊夫傑尼拉札雷夫(Evgeny Lazarev)。畢業後,他先後參與了獨立小劇場、電視影集與電影的演出。安德烈薩金塞夫2000年起開始轉任電影導演,2003年他首次執導的長片處女作《歸鄉》(The Return),變成為影壇年度熱議話題。該片不僅是薩金塞夫初執導演筒,就連大部分的工作人員也都是首次拍攝電影的新手,不僅一鳴驚人入圍威尼斯影展競賽片,更勢如破竹奪下最佳影片金獅獎,同時也將最佳新導演作品大獎收入囊中,評審團評價該片說:「一部關於愛、失去以及成長的傑出作品。」
他的第二部作品《將愛放逐》(The Banishment)於2007年入圍坎城影展競賽片,並讓該片男主角康斯坦汀拉朗尼柯(Konstantin Lavronenko)成為首位榮獲坎城影帝的俄羅斯演員。
薩金塞夫的第三部電影《艾蓮娜》(Elena),於2011年在坎城影展首映,並在「一種注目單元」獲得了評審團大獎。
他的上一部作品《纏繞之蛇》(Leviathan),獲選2014年坎城影展競賽片,並獲得最佳劇本大獎。《纏繞之蛇》也成為自1969年起,首部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俄羅斯電影,並入圍201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。最新電影《當愛不見了》獲得美國【好萊塢報導】好評「一刀劃開社會真實」,不僅勇奪坎城影展評審團獎,更接連榮獲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。

劇情大綱
導演介紹
演員簡介
演員簡介
演員簡介